男同 按摩
作家:何益鑫
出书社:上海东说念主民出书社
出书时期:2021年12月
ISBN:9787208173767
内容简介
作家以为,《周易》卦爻辞原是一部系统性的历史叙事,其叙事跨度从文王即位之初运行,经过文王、武王的期间,直到周公致政于成王竣事,涵盖了商周之变的主体历程。为此,本书详备检会了卦爻辞对于“帝乙归妹”“革职称王”“晚年征伐”“武王克商”等要紧历史事件及太姒、周公等东说念主物的叙事,并从叙事角度对六十四卦卦爻辞作了全面的明慧妥协说。
《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的磋磨,为文武周公的干事与念念想磋磨找到了新的依据,为商周之际的古史磋磨翻开了新的视线,更为后世易学传统之发生与演进的反念念提供了一个基础。从“文王易”到“孔子易”,再到“经传合一”的传统易学,《周易》逐渐奠定了它当作群经之首和大路之源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化象征性的基因,不停生长着新的念念想可能性。
目 录
上部 《周易》身手考
前言:《周易》身手 3
第一节 《周易》的性质之争 4
第二节 《周易》是历史叙事 17
第三节 《周易》历史叙事的史学真义 39
第四节 《周易》即文王《易》 51
第一章 《周易》文王初年齿 81
第一节 “周东说念主伐商” 82
第二节 《震》:绝顶戒惧 86
第三节 《睽》:绝顶沉寂93
第四节 《出车》:南仲的问题99
第五节 小结 105
第二章 《周易》帝乙归妹事 107
第一节 顾颉刚的验证 108
第二节 《归妹》:归妹的历程 111
第三节 《屯》:从求婚运行 118
第四节 《小过》:危险的处理 123
第五节 《小畜》与《中孚》 128
第六节 《泰》与《否》 135
第七节 叙事列表 140
第八节 小结 143
第三章 《周易》太姒事 145
第一节 《贲》:迎娶太姒 146
第二节 《渐》:太姒之羽仪 151
第三节 《家东说念主》:太姒之有家 155
第四节 《念念皆》:则百斯男 159
第五节 小结 164
第四章 《周易》伐鬼方事 165
第一节 前东说念主的磋磨 166
第二节 《既济》的叙事 170
第三节 《未济》过头他 178
第四节 小结 184
第五章 《周易》文王革职称王事 186
第一节 《升》:用见大东说念主 187
第二节 《不雅》:虞芮客东说念主 196
第三节 《损》:祭天称王之一 203
第四节 《益》:祭天称王之二 210
第五节 清华简《程寤》及联系问题 218
第六节 文王“革职”之说 225
第七节 文王“称王”之说 228
第八节 小结 230
第六章 《周易》文王征伐事 232
第一节 《噬嗑》:吃喻 233
第二节 《剥》:床喻 240
第三节 《咸》:身喻之一 245
第四节 《艮》:身喻之二 252
第五节 《师》:行师 257
第六节 《解》:解难 261
第七节 叙事列表 266
第八节 小结 268
第七章 《周易》文王迁丰事 272
第一节 《井》:始迁而治井 273
第二节 《丰》:修葺宗庙宫室 276
第三节 《灵台》:规画台池苑囿 280
第四节 小结 283男同 按摩
第八章 《周易》武王克商事 286
第一节 历史纪录 287
第二节 《同东说念主》:双关叙事之一 293
第三节 《需》:双关叙事之二 304
第四节 《革》:改进叙事 310
第五节 小结 316
第九章 《周易》周公务 320
第一节 武王的遗产 321
第二节 《蛊》:周公践祚 329
第三节 小结 340
第十章 文王年表初定 342
附录一: 论当代《易经》磋磨的理念、模式过头局限
——以古史辨派过头影响下的磋磨为中心 351
第一节 理念:经学的史料化及疑古的念念潮 353
第二节 机会:殷墟卜辞的发现和对比磋磨 356
第三节 当代《易经》磋磨的模式过头局限 359
第四节 历史主见的解构主见及可能的前途 367
附录二: 《明夷》的叙事本义与义理阐释 370
第一节 传统证明过头窘境 371
第二节 “明夷”的新解 374
第三节 《明夷》的史实 377
第四节 《明夷》试解 383
第五节 竣事语:从叙事本义到义理阐释 385
下部 《周易》身手注
周易略论 389
易注凡例 395
01.乾 397
02.坤 401
03.屯 406
04.蒙 409
05.需 413
06.讼 417
07.师 421
08.比 425
09.小畜 429
10.履 432
11.泰 436
12.否 440
13.同东说念主 443
14.大有 447
15.谦 450
16.豫 453
17.随 456
18.蛊 459
19.临 463
20.不雅 466
21.噬嗑 470
22.贲 473
23.剥 476
24.复 479
25.无妄 482
26.大畜 485
27.颐 488
露出同人28.大过 491
29.坎 494
30.离 497
31.咸 500
32.恒 503
33.遯 506
34.大壮 509
35.晋 512
36.明夷 516
37.家东说念主 520
38.睽 523
39.蹇 527
40.解 530
41.损 533
42.益 537
43.夬 541
44.姤 544
45.萃 547
46.升 551
47.困 554
48.井 558
49.革 561
50.鼎 565
51.震 568
52.艮 572
53.渐 575
54.归妹 578
55.丰 582
56.旅 585
57.巽 588
58.兑 591
59.涣 594
60.节 597
61.中孚 600
62.小过 603
63.既济 606
64.未济 609
参考文件 612
跋文 623
跋文
于我而言,这是一项真确而又魔幻的磋磨。
2015年11月底,我到北京大学儒学磋磨院从事博士后的磋磨使命。次年2月下旬,春节返校,我进入了由诱导导师干春松先生在东说念主大国粹院开设的《周易》念书班。以研习王孔、注疏为主,兼及古今各家易说。每周一次,每次一卦。我去的时候,一经读了两年。而后又读了一年多,直到17年6月,才把卦爻辞的部分读完。
我本科听过谢金良西宾的课,磋磨生又上过刘康德西宾的课,对《周易》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还莫得老淳强壮地读过注疏。与卦爻辞的肃肃照面,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传统易学的根蒂逻辑是王夫之所谓的“象辞相应之理”,即“有什么样的卦爻象就要什么样的卦爻辞与之相呼应”(朱伯崑)。由于卦爻辞是详情的,于是这个问题又飞动为怎么从卦爻象推出卦爻辞的问题。
为此,传统易学提供了许多解经体例,大处讲是“取象”、“取义”和“爻位”。爻位又包含“当位说”、“中位说”、“应位说”、“承乘说”、“往返说”等。汉代以后,易学家又先后提倡了“互体说”(郑玄)、“卦变说”(虞翻)、“一爻为主说”(王弼)、“错综说”(来知德)等等。这些体例并非出于一个自洽的逻辑系统,在具体利用中,可能是互补的(用不了A的时候,不错用B,且两者不矛盾),也可能是矛盾的(团结个象,从A看是吉,从B看是凶)。
体例的发明,底本是为了解释卦爻象与卦爻辞的一致性。但事实上,体例的利用很厚情况下是迁就卦爻辞的。选用哪一种体例,不是出于体例之间的优先级探求,而是出于卦爻辞解释的现实需求。用哪种体例不错导出这个卦爻辞,就用哪一种。况兼,新体例的提倡,亦然为了更好惩处既有体例无法惩处的情况。
然则,倘若体例的选用仅仅把柄解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某种递次或势必性;且在既有体例解释不好的情况下,又不错发明新的体例以符合具体的需求(推到极点,以至不错设计为每一句卦爻辞差异订制一种解释决策),果如斯,解释的法度与真义安在?
从悯恻的角度,咱们不错说,恰是因为《周易》“不可为典要”,故“不可一例求之”(孔颖达)。但从文本解释的角度看,解释原则不具有一贯的解释力这是不大好吸收的。其为止,即是对文本自身的系统性的一种辩白。不但我有这方面的困惑,念书班的师友也多有这个困惑。它刺激了我寻找新的解释可能性。
我加入的时候,刚好读到了《明夷》卦。这一卦很荒谬,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彖传》又提到了箕子和文王。历史上还有东说念主有计划,初九爻是谁的故事,九三爻是谁的故事。这让我相当好奇,六爻会不会都有历史东说念主物的故事呢?于是,我花了两周时期详备检会了《明夷》卦。
借助当代学者对“明夷”的再行发现,畅通了卦爻辞的字面真义;又通过辨析过往学者对于各爻故事的指认,依托《史记》和孔子“殷有三仁焉”的提法,验证了各爻背后的历史叙事,写成了第一篇著述《<明夷>的主旨与历史叙事》(后以《<明夷>的叙事本义与义理阐释》为题发表)。本领,我还发现六爻的叙事并不是沉寂的,从初爻到上爻还知足了历史发生的规章。
这个发现非常紧要,它成为了我后续磋磨的一个基本捏手。不但不错为卦爻辞的解读提供时期痕迹,也为诸说的判定给出了一个一致性的法度。检会《明夷》的时候,我发现《同东说念主》卦也不错从这个角度去深挖。故又花了一两周时期写了《<同东说念主>的主旨与历史叙事》(后并入《<周易>武王克商事》)。以上大要是2月底、3月份的事。这时的写稿皆备是考查性的,但为止让东说念主喜悦。
跟着检会的长远,我发现卦爻辞的叙事是相互联系的。于是,我不再逐一检会每一卦的历史叙事,转而以事件为中心,整合诸卦作轮廓性的检会。4月,我完成了《<周易>帝乙归妹考》。它的完成对我激荡很大。自此以后,我服气《周易》卦爻辞大部分都是历史叙事。
随后,又写了《<周易>文王初年境遇考》《<周易>伐鬼方考》《<周易>太姒考》《<周易>文王革职称王考》等。至6月上旬,完成了约15万字的稿子。首次结集之后,第一次呈交部分师友提醒。后又进一步写了《<周易>文王征伐考》《<周易>武王克商考》《<周易>周公考》三篇,以及《文王年表初定》,酿成了“九考一表”的基本规模。
我从一运行以为有一些卦爻辞是历史叙事,到学期中以为大部分卦爻辞是历史叙事,到学期末确信统共卦爻辞都是历史叙事,这一解释不雅念是在不停的自我怀疑中逐渐强化的。此前的检会是围绕历史事件来安排的,莫得波及统共卦爻辞。但当作一种完备的解释原则,它需要有才能对统共卦爻辞作出近似的解说。况兼,这一解释念念路下的卦爻辞与传统易学的相识如斯颓靡比好意思。
当作一种可能的解说,就必须站在它的基础上对易学史的演进作出可瓦解的说明。为此,我提倡了一个三部狡计:一《考》,二《注》,三《论》。《考》是为了保证它的具体性和可靠性,《注》是为了保证它的大宗的解释服从,《论》是为了与传统易学作出历史的衔尾(波及骚人性质的休养、易传系统的生成、易学传统的演进等问题)。
于是,在7、8月间,我对六十四卦卦爻辞逐一作了检会。至8月中旬,完成了《注》的初稿。9月至10月初,正值在我30岁生辰之前,完成了《前言》的初稿(不是那部《论》)。至此,前两部的初稿完成了。至于第三部《论》,自发学力与念念考皆有不及,就暂且扬弃了。阿谁学期剩下的时期,我又看了一些书,反复验证这一解释的可行性,并对《注》作了两次修改。
17年2、3月间,对《考》作了一次修改。5月,对这一磋磨作了较为系统的反念念,写了《当代<易经>磋磨的理念、模式过头局限》、《论<周易>身手》、《<周易>历史叙事的史学真义》三篇著述(后两篇已并入本书的《前言》)。至此,这一使命告一段落,我又转向了孔门后学的磋磨。
《周易》卦爻辞的磋磨,果然一次摄人心魄的探索阅历。我对着卦爻辞,就像看一部调查演义,一步步寻找痕迹,极少点拼接碎屑,一层层揭开答案。此间时时迸出的新奇想法,一次次激励念念想上的喜悦点,让我的探索不成自已。文王史事的检会和心情的体恤,使我对圣东说念主之为圣东说念主的忧患而素朴的人命有了浮现的感受。
一个活生生的东说念主物,从陈腐而辗转的翰墨间走了出来,我能感受他呼吸间的忧患,感受他抉择时的穷困。由此,我更能瓦解,文王之是以能够成为周代文静的精神标记;也更能瓦解,孔子在向击磬襄学琴的时候,何故能够通过琴曲的研习,体认到作家的人命姿首,最终指认出文王的名字!
这恐不是虚拟的遐想,而是以文本遗存为中介、以诚敬之心为担保的人命与人命之间的天然感契。天然,这对我而言乃是一种“虽不成至,目不斜视”的田地。我所能作念的,仅仅怀有尽可能的诚笃,去奋发追寻翰墨间的蛛丝马迹,作出尝试性的探索。在此本领,我一直处于半隐居的气象。这段阅历,当今想起来照旧那么心潮滂沱。把它记录下来,亦然为了一种牵记。
而后数年,我带着磋磨效果进入了几次会议。16年8月下旬,在中华孔子学会的年会(贵阳孔学堂)上,发表了《<周易>帝乙归妹考》。12月中旬,在香港汉文大学中国玄学与文化磋磨中心访学本领,参见了一次外洋会议,发表了《<周易>周公考》,引起了不小反响。主理东说念主黄敏浩西宾提到,若我的解释不错开荒,通盘易学史都要重写;郑宗义西宾有趣很高,纠合新儒家的念念想,作了很永劫期的批驳。本场有计划一竣事,曾诵诗女士就向我约走了稿件,其后发表在中心学刊上。
17年9月,在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上,我发表了《“<周易>身手”之发现过头模式》(即《论<周易>身手》),第一次对我的磋磨作了相比系统的先容,反响非常激烈,与会学者多有溢好意思之词。
20年11月底,承李尚信西宾邀请,我进入了山东大学易学中心举办的“《周易》古经本义过头解读模式”研讨会。这次会上,我的磋磨成了要点有计划的对象,被安排在第一个法子。学者轮替发言,从模式到论断,对我的磋磨提倡了全面的质疑和敏锐的月旦。我很幸运,有这样多大众运行关注并反念念我的磋磨。但缺憾的是,我在会上莫得好的机会对学者的月旦作系统的复兴。完了式上,我跟列位师长开打趣说,等小书出书之后,再来请公共月旦。
一直以来,我的磋磨获取了许多师友的匡助和饱读吹。开头天然是来自干老实和《周易》念书班。我的想法时时拿到念书班上有计划。公共一运行以质疑为主,渐渐了解我的念念路之后,也就乐于听我的解法。以至于其后,我去香港访学缺席了两周,群里就有东说念主催我且归,说卦爻辞太难瓦解,都在等我且归听我的解法呢!这天然是打妙语,但这种被缅想的嗅觉,很好。
17年6月,我的磋磨告一段落,念书班也刚好竣事了。那天,师友们在群里炸开了,以为我的解法不错成为一家之言,还起了个名字叫“《周易》何氏学”(此前有东说念主提过,但这次更严肃)。在野夕相处的师友之间,此说能够当作一种可能的解释而被吸收,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饱读吹。现实上,我的想法领先来自于念书班的启发,莫得它就不会有这个磋磨。使命以后,我还时时想起这个念书班。
16年6月,第一个结集本,我曾发邮件给丁耘西宾,请他指正。让我感到不测的是,不到一小时就获取了回复,他说这个磋磨非常紧要,并向我约稿,但愿不错在他主编的丛书中出书。这个肯定让我很受用。17年春,我把稿子给王中江西宾看,他进展地建议我在模式论上作一个归来,以便不错实践到其它经典的磋磨。我其后的三篇归来性著述,一定进程上是受此启发而作的。
天然,也有很温存我的师友对我的磋磨抒发了困惑和月旦。不被我方介怀的东说念主所瓦解,这种嗅觉很不好,但想一想似乎也很天然:一来,解释念念路确切过于离奇;二来,似乎对当作玄学经典的《周易》有很大的碎裂性(其实,所谓的“碎裂”在古史辨易学何处一经完成了,在此之后,无视各式挑战而成功复返传统认识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拔,接下来要作念的应该是在扬弃基础上的重建)。让东说念主感到宽慰的是,跟着时期的推移,有些东西在沉稳改动。从一运行的讶异,到渐渐的老成,以至运行悯恻,是需要时期的。
子曰:“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帛书《要》)我不是一个情怀化的东说念主,但每次读到这一句,难免有所叹息。孔子在他的期间,想要从一册卜筮之书去探寻文王之说念,他的作念法以至不被身边的弟子所瓦解。当今,我又把《周易》作一部史册看,一字一板还原它的史实,看上去好像是要自绝于通盘易学史传统。但这并非是我挑升为之,而是这一磋磨带着它内在的某种势必逻辑,把我引向了这样一个让我深感窘困的境地。我对它的吸收远景,是相比悲不雅的。16年,我曾预言这一磋磨五年之内无东说念主问津。当今,五年之期已至,情况比猜测中的要好一些。比年来,一经有学者运行关注它。这是它的行运。
本书部老实容曾以论文姿首在刊物上发表:《<明夷>的叙事本义与义理阐释》,《周易磋磨》,2017年第6期;《<周易>周公考》,《中国玄学与文化》第15辑(上海古籍出书社,2018年);《<周易>所见太姒的干事——兼论<大雅·念念皆>的史实与宗旨》,《云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周易>所见文王征伐的历史叙事》,《念念想与文化》2019年第1期;《<周易>所见“伐鬼方”的历史叙事》,《东说念主文杂志》2019年第4期;《<周易>所见“帝乙归妹”的历史叙事》,《东方玄学》第1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2020年);《论<周易>历史叙事的史学真义(附文王年表初定)》,《当代儒学》第8辑(商务印书馆,2021年);《<周易>所见文王革职称王的历史叙事》,《新经学》第7辑(上海东说念主民出书社,2021年)。这些著述能够发表,成绩于裁剪部和学界同仁的开明和宽容,在此谨致感激。
本年6、7月间,我对书稿作了一次改造,改动了个别卦爻辞的解读,表述上也作了一些润色。若与已发表的论文有所不同,请以本书为准。定稿之后,郭永秉兄审读了全书清样,纠正了不少训诂的疏误,并指出了一些问题。高瑞杰兄通读了全书,纠正了不少翰墨和文件问题。两位的骨血深情,我谨记于心。
本书的出书,获取了复旦大学玄学学院的资助。孙向晨院长和我的导师张汝伦先生诚然不认可这一磋磨念念路,但都很温存本书的出书。林晖西宾在苦求出书资助方面提供了许多匡助。谨向学院列位先生暗示真心的感谢!
2021年7月23日
在我的意志中,《周易》卦爻辞一经与文王的人命形影相随了。但若抽身出来,这一解法,究竟是规复了卦爻辞的底本面庞,抑或仅仅出于我对商周之际的典范真义和典范人命的一再证据,而在偶然之间开释了它在另一维度上的可能的解释空间?主不雅上,我倾向于前者;但客不雅上,又何可确证?直如庄生之与蝴蝶,是庄生梦为蝴蝶欤,抑蝴蝶梦为庄生欤?欲辨而不可得矣!大约,对于经典解释而言,一种充分自信的解释,当它踏进于活水游龙的解释史的时候,能够当作一种可能性而存在,不至于因里面的瑕玷而自我辩白,已是极大的行运了。
2021年10月23日补记